德國 TU Darmstadt 交換心得

德國 TU Darmstadt 交換心得

結束了在德國半年的交換,很不巧的遇到了瘟疫,所以一切的計畫都變得很不一樣,不過也是一次很有趣的體驗。本文是交到教育部和國際事務處的報告,裡面包含了一些如何在德國生存、生活花費、疫情的處理。還有很多可以寫的之後再發文補充,因為要趕快畢業所以先把心得寫一寫 XD

研習心得

  • 系所:資訊工程系
  • 交換學校/國家: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/ Germany
  • 研習學期: 2020 Sommer
  • 研習學校授課語言:英文/德文
  • 研習期間: 2020/03/01~2020/08/31

Darmstadt 介紹

Darmstadt 在黑森邦的南部是一個繁榮的中型城市,距離法蘭克福搭火車大約 20 分鐘。市中心為 Luisenplatz,周圍有很多店家和百貨也有亞洲超市,生活機能方便。春夏季天氣極好,每天都是超級晴天,不太下雨。

TU Darmstadt 就在市中心,可以說整個城市是圍繞著 TU 發展的,城裡大學生和外國人很多,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東亞面孔的學生,不會德文也可以生活的不錯。學校的國際處安排的很縝密,只要按照他們的流程就可以處理很多事情。 TUDa 是德國很優秀且歷史悠久的大學,尤其在電機、電腦科學領域非常優秀。

一、行前準備&抵達德國

住宿

學生宿舍不是由學校擁有,而是由 Studierendenwerk 分配給在 DA 裡面三所大學。在申請時學校會協助申請學生宿舍,我所知的國際生都有宿舍。學生宿舍為單人房,共享衛浴、廚房和陽台。室友是隨機的,筆者的室友是兩位德國人。每月房租大約為 400~450 歐元,最後一個月的房租會由學校吸收,等於免費住最後一個月。

要帶的東西

衣物:在三月來到德國時,天氣還是很冷,有可能會下雪。不過我覺得體感是沒有到非常冷,多數人都是洋蔥式的穿著,大外套、長袖、發熱衣等等,因為室內都會有暖氣(和台灣室內都裝冷氣相反),所以進到室內就可以把大外套脫掉。

基本上在這裡可以買到所有日常用品,除非是馬上需要(充電器、轉接頭、衛生紙、個人衛生用品、藥品),其餘可以到當地再買。

申請簽證

申請簽證的過程有點麻煩,我參考了很多部落格文章,我也將我的心得記錄在我的部落格上。在取得學校的錄取信之後就可以著手開始申請簽證了,到德協官網預約時段,並繳交各種文件。

名詞解釋:

  • 限制提領帳戶:申請簽證的時候需要財力證明,證明你在交換期間不會因為缺錢而餓死。要取得這個證明,必須先開立一個限制提領帳戶,並將一定金額(€853 * 停留月數)的歐元匯入。
  • 保險:一入境德國就必須有保險,在申請時就必須先有保險,且必須涵蓋入境到出境的時間。

以上兩樣東西,我是用 Expatrio 的服務一次處理完,省了一些麻煩。另外,因為 TU Darmstadt 有和 TK 公保合作,所以當我和學校一起申請公保之後,我就取消了我在 Expatrio 上買的私保。

德國使用歐元。我建議在台灣時可以先換一點歐元帶在身上,因為德國刷卡不是很普及,大多數人還是使用現金。但超市和部分店家可以刷卡,在取得德國的銀行帳戶前,我大部分的消費都是刷臺灣的卡,雖然會有匯率和手續的問題,但金額很小,就以方便為主。

到德國之後,必須開立德國的帳戶,讓前面提到的限制提領帳戶的錢可以每月匯到德國銀行,且學校的費用、住宿費、保險費等等都需要從帳戶自動扣款。我使用的是網路銀行 N26,沒有實體的銀行,透過線上開戶和手機 APP 管理帳戶,整體來說滿方便的。如果想要到實體銀行開戶,市中心也有很多家銀行。

電話卡

在台灣時我是先買了旅遊用的 SIM 卡,到德國後開通,先度過最一開始的兩週。

當地的電信我是用 Aldi Talk,是 Aldi 這家超市所推出的預付卡,去超市買點數儲值、開通,可以符合所有日常使用和網路(德國網路很貴)。

其他

在三月初時,學校會安排新生訓練、德文密集課、Tutor 等等,基本上跟著學校的國際處(ISS)和其他交換生結伴就能夠一步步完成很多瑣事。

二、修課介紹

德國的夏季學期為四月~十月,學校在三月有安排免費的德文密集課,所有的國際新生活動也在三月。因為這學期遇到了瘟疫,所有的課程都受到影響了。

德文密集課

三月第一天開始,會有德文測試和新生活動,會將國際學生分為各個不同等級。密集課為每週五天、每天早上 9~12 點的課程。不過這門課到三月中就因為瘟疫的關係停課了,最終只有上兩週的課程,照原本的計畫應該會把 A1 的課程上完。

學期中

在臺灣申請學校的時候會要求繳交學習計畫,可以從 TUCaN 上面看到去年開的課。

  • TUCaN == 學生選課系統
  • Moodle == 臺科的 Moodle

學期初的時候,必須到 TUCaN 上面選課。雖然在臺科的網站上寫說需要具備德文能力,但實際上資工系是有很多英文授課的課程,至少我自己就上了四門課,甚至有些在 TUCaN 上寫以德文授課的課,最終還是英文授課,建議有興趣的課可以先去聽聽看。

TUDa 是使用 Moodle 來交作業、討論、上傳課程簡報,介面和臺科幾乎一模一樣。不過資工系有自己的 Moodle(和學校本身是不同的),要另外到 Moodle 上去註冊加入課程頁面。重要的是,除了註冊課程以外,五六月的時候必須另外註冊期末考,如果沒有註冊的話會沒有辦法考期末考,而沒有最終成績。

學期從四月開始上課直到七月初左右,期末考由教授另外安排,我個人是在七月底、八月初左右,所以中間有一段很長的溫書假。有些課程可能會更晚,據聞有些繳交 Paper 的課甚至會拖到下學期初(十月)。

瘟疫

因為學校關閉的關係,本學期(甚至下學期)的課都是線上授課,大多數教授使用 Zoom 或是預錄的影片,雖然少了課堂參與感也不能看到其他同學,但好處是可以自己安排觀看的時間。

我修的課

  • Deep Learning for NLP
  • Network Security
  • Deep Learning: Architectures & Methods

個人感覺作業量是滿大的,幾乎每週或每兩週就會有一次作業,難度雖然不高,但要花時間寫英文的作業。作業和 Project 都是作為加分用的,最終通過與否以期末考定生死(沒有期中考)。

課程難度比臺科資工的課高上一些,對於理論的細節也講的很仔細,大學部選修課也滿強調科學研究的方法,在繳交報告上也有一定的格式。最大的不同是同學上課會問問題或是在 Moodle 上討論,這一點和台灣的學生很不一樣。

三、生活面臨的困難和解決方法

語言:

我到德國前是完全不會說德文的,除了一小部分的老人以外大部分的人都會說英文,在 DA 有很多大學生及國際生,英文溝通不是問題,在生活上我也幾乎用英文和我的德國室友聊天。在超市只要會 Hallo, Ja, Nein, Danke, Tschüs...就可以了。

食物:

在德國生活幾乎每天都必須自己煮,餐廳的物價比台灣貴非常多(麥當勞套餐貴 100 塊臺幣以上,又更難吃),更何況在封城期間是沒有餐廳開門的。宿舍都會有廚房,會有前人留下的廚具和電器,只需要到超市買一些刀具、碗盤、刀叉等等。

我幾乎每三四天就必須到超市購買食材,我最常去的是 Aldi 和 REWE,Aldi 的食材比較便宜,而 REWE 品質較佳但相對比較貴,在 REWE 自有品牌 JA! 的東西會更優惠。在市區的 Go Asia 可以買到泡麵、米、泡菜、咖哩 ⋯⋯ 等等亞洲食物。從一些簡單的義大利麵、炒飯開始,從 Youtube 上查一些食譜,雖然賣像不佳但有自己煮的成就感。不過懶得煮的時候,可以吃麵包和優格,我也吃了非常多的冷凍食品。

生活開銷:

每月固定支出為房租及保險,吃飯方面我每月大約花 200 歐元,我自認是非常懶惰的吃法,估計正常三餐自己煮大約 250~300 歐元。德國超市的物價和台灣差不多(600g 雞胸:3,99€、10 個雞蛋:~2€),只有在餐廳比較貴。最終我在 5.5 個月不含旅行和禮物開支大約花了 3793€。

  • 吃:~1079€
  • 房租:2299€
  • 保險:415€

社交:

在瘟疫期間,所有校園活動取消,很多台灣交換生也回國了,我的室友也很長時間不在宿舍(因為遠距上課,家裡比較舒服),且只有必要購物才允許出門。一個人在陌生的國外,生活中幾乎沒人能夠面對面說話,只能透過網路和台灣的朋友聊聊,不確定這種生活會不會對精神造成影響,但有時候是會感到寂寞的。

但幸運的是我仍然認識了德國室友和一些鄰居,也在假日的時候拜訪了他們的家人。我想有些人在交換期間大多還是跟台灣人混在一起,有趣的是因為台灣人都逃回台灣了,我反而必須去認識很多德國人,偶爾和他們去公園散步或一起吃飯,在聊天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台灣和德國不一樣的地方。

四、心得分享

對我來說,這次是一個難得的經驗,第一次出國就要到歐洲生活半年,就算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,還是沒有算到會有全球性的瘟疫。我後來就抱持著「要錢沒有,要命一條」的心情在面對各種變化,也讓我的心胸開闊了不少。

德國人的生活態度

台灣人與德國人對於肺炎的不同看法、對危機的處理方式,從「口罩是病人在戴的」、年輕人不會死到學校停課、禁止外出,最終開放外出但室內都要戴口罩的變化。

因為台灣人多數都在三月的時候就回國了,所以我大多數的時間都和德國人在一起。雖然多數台灣人對德國人的印象是一版一眼、冷漠 ⋯⋯,但我個人覺得和他們相處起來很有趣也很舒適,即使不像其他南方國家一樣熱情,我會形容德國人有工程師的性格,以解決問題為導向,平時尊重各自的生活和空間,做事遵守流程和規則,但只要遇到問題都會熱心的幫忙解決。

從交通狀況可以反應出德國人遵守規則的性格,在路上鮮少看到有人違規,遵守速限、禮讓行人更是基本,騎自行車戴安全帽、轉彎時用手勢告知後方車輛。對比於台灣的道路環境是天壤之別,台灣駕駛人素質之差令人髮指,這也是我在德國體會到的最大的感慨和無奈。

和台灣做比較,德國人的工時很短,街上的商店幾乎 6 點之後就會關門,星期天更是完全不營業(即使是購物中心也是)。有些人會選擇早上六點到公司打卡上班,下午兩三點就能離開。而德國人非常熱衷於戶外活動,舉凡登山健行、自行車、露營 ⋯⋯ 等等,天氣好時公園和湖邊總是有一堆人在野餐和曬太陽,綠地普及度超高,除了自家的前院後院,在市區五分鐘一廣場、十分鐘一公園。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而且令人羨慕的生活方式,可能讓我完全不想投入台灣的就業市場。

教育

經過半年的相處和上課之後,我覺得東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在於:問問題。東亞的教育在課堂上強調記憶書本的內容,學生大多不會問問題,在課後也不常互相討論(在台科的 Moodle 上鮮少看到學生之間的討論)。相對的在德國的課堂上比較強調理解與表達,當有不懂的問題時常常直接舉手問教授(當然是在 Zoom 上面),像是在 Deep Learning: Architectures & Methods 這門課中,就常常有對不同技巧優缺點的討論,有趣的是當同學提出了他的想法,會有人舉手繼續補充他自己的想法。作業和考試的題目強調自己的想法,可能是解釋一個演算法、某個模型的優缺點、在某個情況下要用什麼方法,必須要真正的理解才回答得出來。

在和德國朋友聊天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對事情的好奇心,我們常常聊到台灣的氣候、地理歷史、教育體制、政治、食物、工作 ⋯⋯ 等等(大多是國高中台灣史地的內容)。

五、給學弟妹之建議

後瘟疫

從 2020.05 開始漸漸開放之後,雖然已回不到過去,但生活已慢慢恢復正常,街上開始會有人潮,差別只在進入商店需要戴口罩、消毒和保持社交距離,即使肺炎仍然在流行但人們已經漸漸習慣新的生活模式。我個人的想法是,如果交換能延後那可以等未來更安全或疫苗問世後再來交換。當然現在台灣仍比歐洲安全許多,但像是 DA 這種中型、非觀光城市,只要好好保護自己,不要到大城市旅遊,多進行戶外活動,還是可以得到很多收穫,如果沒辦法延後也可以在考慮風險後考慮交換。

TU Darmstadt 在 2020 冬季仍繼續線上授課。

AIA

台科也會有很多交換生,可以透過 AIA 和他們交流,我去年就是認識了一些來台灣的德國人,在今年我到德國時也受到很多他們的幫助。

幫助他人

多多在網路上寫 心得 留下文字記錄,會對沒有經驗的人很有幫助。

Show Comments